海关律师、走私辩护律师张化帅:海关重罚7.5万!企业因漏报“军品出口许可证”踩红线,这类申报细节千万注意
2025-04-22上海海关律师
事件回顾:
近日,某货物运输代理(上海)有限公司以“一般贸易方式”向海关申报出口一批“帽带”(报关单号:223320240001892056),申报商品编号为6507000090,数量240千克,总价CIF 13000美元。经海关查验,实际货物“帽带的塑料头盔内衬800个”,属于《军品出口管理清单》管制物项,需凭军品出口许可证申报,但当事人未提交相关证件。货物实际价值7.4万元人民币,构成违反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》的违法行为。
调查期间,当事人虽配合海关并认错认罚,但因涉及军品出口管制这一高风险领域,海关仍依法从严处罚。
处罚结果:
罚款7.5万元:
依据《出口管制法》第三十四条,未取得许可证出口管制物项,最高可处货值5倍罚款。本案罚款金额接近货值(约101%),凸显海关对军品出口违规的“零容忍”。
当事人配合调查、认错认罚,符合《行政处罚法》从轻情节,但军品管制的特殊性导致罚款力度显著高于一般贸易违规案件。
当事人需在收到处罚决定后15日内缴纳罚款,逾期将按每日3%加处罚款,甚至面临强制执行。若对处罚有异议,可60日内向上海海关申请复议,或6个月内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。
海关律师、走私辩护律师张化帅提醒:军品出口“红线”不可碰!
本案暴露出部分企业对出口管制政策的认知盲区,以下关键点务必牢记:
1.军品出口需“双重确认”
出口前务必对照《军品出口管理清单》和《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》,确认货物是否属于管制范围。
头盔内衬、防护装备等看似普通的产品,可能因材质、用途被归类为军品。
2.申报品名与商品编号须精准匹配
本案中“帽带”与“头盔内衬”的品名差异直接触发监管风险。企业需确保申报信息与实物100%一致,避免“避重就轻”式申报。
商品编号(HS Code)应通过专业归类确定,必要时可申请海关预裁定。
3.主动申请许可证,规避“被动违法”
军品出口许可证需向国家军品出口主管部门申请,流程复杂、周期较长,企业应提前规划。
若不确定货物属性,可向海关或商务部门申请技术咨询(如《出口管制合规指引》)。
4.“认错认罚”≠免责,合规体系是关键
即使配合调查,军品、两用物项等高风险违规仍可能面临顶格处罚。
建议企业建立出口管制内部合规机制(如ECP体系),定期开展风险筛查和员工培训。
合规无小事,出口莫闯“雷区”
近年来,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加剧,我国对军品、两用物项等出口管制持续强化。仅2023年,全国海关查获出口管制违规案件超500起,涉案金额逾2亿元。本案警示企业:出口管制关乎国家安全,任何疏忽都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甚至国际纠纷。
企业应对建议:
对出口商品开展“穿透式”合规审查,尤其关注防护装备、电子元件、特种材料等敏感领域;
与供应链上下游签订合规协议,明确各方责任;
购买贸易合规保险,对冲潜在风险。